郑州龙湖一中

《幸福就是天天向上》——朱丹校长在2016-2017学年下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7-02-13

IMG_1621.JPG

朱丹校长演讲

幸福一词像爱情两字一样,永远是人们思考不透、追求不止、谈论不厌的话题:古人谈、今人谈、中国谈、外国谈、官方谈、百姓谈、坊间谈、讲台谈。哈佛大学有一门幸福课,教室里听课的学生座无虚席,是哈佛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这个现象说明了人们对幸福向往和追求的过程中挣扎着对幸福的困惑和思考。

幸福是什么呢?我不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讨论三点值得咀嚼的问题。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句名言:“幸福的生活都是一样的,不幸福的生活却各有各的不幸。”当度过了冬夏春秋,走过了千山万水之后,岁月就沉淀了认知。幸福第一个值得咀嚼的问题,就是幸福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吗?农耕时代的幸福和信息时代的幸福相同吗?战乱频发年代的幸福和歌舞升平年代的幸福相同吗?显然不同!当物质基础不同,政治环境不同,人们的期盼和满足就相同。从尧舜到改革开放,农耕时代在中国是一个漫长的日子。记得小时候过年是最幸福的时光,新衣、白馍、肉菜、爆竹成了孩子们的梦想和难忘。后来上学加入了少先队,知道了共产主义理想这个词,大人说共产主义理想,就是土豆烧牛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今这些过去虚无缥渺的东西忽然变成了生活的现实。但是我们浸泡在了幸福中吗?没有,我们倒有一种唾手可得的东西杳然远去的感觉。追求、向往的那种清晰的幸福内容也变得模糊困惑起来。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个共同基础就是幸福观。幸福观有多丰富人生就有多灿烂。幸福是什么?网上辗转流传着一篇文章,题目叫《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顾名思义,作者传达的观点是:物质匮乏时代,物质的获取和增值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物质文明时代,精神的满足和充实才是幸福的源泉。应该说作者的观点不错,至少对大众阶层来讲如此。对那些有宗教般精神、大慈大悲的先哲,对那些有家国情怀、慷慨悲的仁人,对那些舍生忘死、救众生水深火热的志士,又另当别论。谭嗣同慷慨就义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壮语,给幸福做了一个别样的注脚。

幸福第二个值得咀嚼之处是:幸福等于快乐吗?吃上一顿大快朵颐的盛餐,目睹一幅美如图画的秀色,听了一场天籁之音的歌会,睡上一夜纾困解乏的美觉。这些让人心满意足的官能感觉是快乐,但不是幸福。幸福应该是一种更深度的快乐,它久远、厚重、复杂。它能让人颤栗,它能让人自尊,它能让人对生命进入一种觉知状态。它的表现特点常常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精神情景。“痛并快乐着”是许多流行语中我最欣赏的一句。它最为活泼又不失严肃,最为鲜明又不失准确。应该关于幸福的最定义了。我也是直到体会了这种纠缠不清,欲言难明的痛中乐、乐中有痛的感觉时,才知道什么叫痛快!才懂得了什么叫幸福!

俞敏“过年的幸福与烦恼”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最热闹的世界产生最深刻的孤独”他对“春节幸福吗?”的感觉是:“这么多人互相热情问候,但想找来好好喝一壶的人并没有几个”。这种感觉在物质丰富的年代频频出现在很多人的生活中:纸醉金迷后的空虚,繁华热闹背后的百无聊赖、放浪形骸后的借酒浇愁。幸福需要事业去充实,需要情商去调制,需要健康去打理。所以开掘并享受工作的乐趣,营造正能量的交往圈子,锻炼强壮的体魄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面我想说说幸福的第三个问题少年学子的幸福什么?春节已过,许多少年学子视的幸福时光即将结束。有时候我想:孩子们心的幸福是什么呢?不厚的压岁钱,不彩的爆烟花,不豪华的亲朋聚会。是没有考试了!没有作业了!没有父母和老师那种充满着压力山的期许目光了!教育到了学生们为学习而焦虑、而抑郁、而噩梦常常,而心神不定,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罪责难逃啊!怎么能把人生中这样一种高大尚的幸福搞成了心有余悸的人生重负呢?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呵!

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描写图书馆,“天堂就是这般的模样。”读书应该有压力,但这种压力仍然能吸引着孩子爱不释手,难以离去。读书应该有寂寞,但这种寂寞却能让孩子视寂寞为静好,视孤独为修行。

学习是一种幸福,但当遇到困难、遭到挫折时,就会生出烦恼。于是化解烦恼就成了幸福的能力。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人有高下之分,品位之别,正因为优秀的人具备了于烦恼中咀嚼出甘甜的能力,才更多体会到了痛并着的快乐!

“一中大门朝南开,不想读书莫进来”,我希望每郑州一中人都有咱自己的幸福观,这个幸福观是郑州一中的文化核心。这个幸福观是什么呢?就是:享受读书,享受运动,享受思考,享受亲情,享受自由、享受孤独、享受爱与善的文化。用一句话蔽之:郑州一中人的幸福就是天天向上。

地址:郑州市中原区中原路泰州路南200米  联系电话:0371-68226866(校办公室) 0371-68226822(教务处)
招生邮箱:zzlhyzjwc@126.coom 豫ICP备16028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