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龙湖一中

《西潮·新潮》读书随笔

作者:历史组 薛晓露


《西潮·新潮》是蒋梦麟先生的回忆录,记录了鸦片战争后至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一系列事件,其中涉及社会、历史、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的内容。

蒋梦麟先生是我最敬佩的一位教育家之一。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较好地教育理念。他是北大史上任职最久的校长。1930年12月,受蒋介石之聘,正式出任北大校长。1937年在平津陷落后,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南迁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蒋梦麟与梅贻琦、张伯苓组成筹委会主持校务。1938年4月,临时大学兵分三路由长沙迁到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大,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来主持校务。凡遇到与清华争利益时,蒋梦麟总是顾全大局选择退让,成就了西南联大,但也招致很多北大教授的不满。也正因为如此,西南联大才会如此辉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战时、为后来新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许是因为上大学是在重庆,对西南地区的历史格外关注,因此,西南联大的这段历史一直都是我特别喜欢又特别崇敬的。

我们继续把目光收到这本书上。《西潮·新潮》是蒋梦麟先生的回忆录,里面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社会各方面衣食住行思想,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人们的思想变化。

蒋梦麟先生其实是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那批人。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家里很早就接触了西方文明,这就使得他的父母思想比较开放,这也就决定了蒋梦麟从小也就与众不同。他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喜欢观察、喜欢思考,常常以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中国,虽然他接触西学,接触西方思想,但是这些与传统士大夫理想混为一谈,18岁那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秀才,整个村落喜气洋洋,认为蒋家终于要出人头地了。但是,蒋梦麟最终选择了西学东渐的现代文明。他到美国求学,是从著名教育家杜威,学习教育学。这次留学经历,让他后来的思想甚至是教育思想都有了很大改变。

1930年,蒋梦麟先生执掌北大。此时的北大状况堪忧,教授严重不足、学生质量下降、财政经费匮乏、图书资源流失,可谓是“要什么没什么”。蒋梦麟不怕,他决心力图振兴北大。他自称平生做事全凭“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不怕得罪人。

针对纪律松弛,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针对经费不足,他表示:“至少也要维持北大的生命,决不让它中断。”“我虽则能力已尽,但是为着本校的维持,我仍旧愿负这责任,虽生死以之可也”;针对教育人才欠缺,他叮嘱文、法、理三学院的院长:“辞退旧人,我去做;选聘新人,你们去做……放手做去,向全国挑选教授与研究的人才。”这些举措,虽然饱受非议,但却建立了一个有效的行政体制。这其实对今天的教育仍有诸多的借鉴意义。

10余年间,得罪人的事、筹措钱的事,蒋梦麟一力扛下。如此,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北大的教学和科研水准非但没下滑,反而稳步上升,堪称奇迹。联大教授叶公超感慨地说,“在整个抗战期间,大后方的高等教育没有中断,联大能够善始善终,且能为中华民族继续培养人才,蒋梦麟竭尽全力维护联大团结的个人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随着改革的推进,他也态度越来越坚定,思想也越来越坚定,他一直致力于复兴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做贡献。虽然后来他去了台湾主持农复会,但仍坚持自己的初衷。

纵观蒋梦麟先生的一生,也许对他来说,教育家只是他的一个身份,或许他不具备远大的目光,但他却遵从了自己的初心,做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即使大家不理解,不认同,仍按自己推崇的方式坚持下去。这些,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有借鉴作用。对于我们今天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的初心?还坚持着我们最初的目标?若一直坚持,请大家一直坚持下去,不求当伟大的教育家,只求做好我们最该做的、最应当做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地址:郑州市中原区中原路泰州路南200米  联系电话:0371-68226866(校办公室) 0371-68226822(教务处)
招生邮箱:zzlhyzjwc@126.coom 豫ICP备16028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