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龙湖一中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

   发布时间:2014-12-03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

□朱丹

一、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对学校教育变革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已成为持有各种不同教育理念和观点的人们的共识。从上个世纪的“精讲多练”,到时下流行的高效课堂”,诸多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和模式,反映出教育工作者对优质教学的诉求和探索。

然而,什么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呢?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改革不等同于教育改革,因为教育改革有着更深远的含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国民经济规模空前,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生产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相伴的价值观多元化成为现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体现的社会化教育、生活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愈加式微。这一切,都是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事实和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要强调课堂教学改革在教育发展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正像越来越多务实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的那样:就学校本身而言,最核心的问题是怎样将课堂教学的功能由单纯的知识传递变为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我们这样说是基于如此认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最本质的差异就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为,尽管两种课堂教学都谈讲与练,但前者是无度的,企图通过无度的讲和练增加学生的知识感受强度和经验,而后者是精心安排的;尽管两者都谈知识传承,但前者几乎是以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为唯一目的,后者则强调培养学生用发现、探索的学习体验,锻炼出优良的思维品质和求异求新能力,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和长远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中也应该讲应试能力的培养,因为只要高考的选拔功能存在,应试技巧和方法的训练就应该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把应试技巧和方法作为教学的全部,就成了贻害无穷的应试教育。因而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弊病,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唯一化倾向,通过探索建立正确的课堂范式,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课堂教学改革最紧要的是解决好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主导和主体我们已经提了好多年,问题不在于承不承认这一角色区分,而是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拿捏好分寸。我们看到现在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城镇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仍在大密度地增加讲授内容,王权般的统治着课堂,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现状。

撇开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单就知识的传授而言,灌输式的课堂确实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并增强学生再现这些知识的能力,而提高应试成绩是很多学校市场化下的最大利益。基于此认识和需要,这种教学形式才始终统治着我们的课堂。殊不知,学生的学业同样存在着“中药配伍法则”。“满堂灌”给学生带来的厌学和疲惫,产生着不知不觉的边际效应。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满时化”带来的知识积累优势是显性的,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边际效应是隐性的。因为没有合适的工具去准确“测量”课堂教学的隐性效应,“满堂灌”的得不偿失才不易被校长和教师们意识到。“满堂灌”使知识失去了诱人的光彩和精神的温暖力,让引人入胜的“未知”化为枯燥的概念、定理、数字和符号,滞缓了学生知识的积累速度,弱化了学生的知识内化功能。应试一旦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课堂教学就丧失了培养健全人格的文化元素,丧失了“育人”功能。

当前,一些专家和一些学校正在进行“有效课堂”的课堂改革实验,力图使教师拿出最佳的工作状态,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流程,发挥出最佳的教学艺术水平,使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充满着高涨的学习热情,选择出优化的学习方法,让课堂效益达到最大化。这种实验的许多长处无疑会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但这种实验标本的效能参数一旦回到教学常态中,回到非课题实验组的普通教师之中,将会大失水准。这种“功能”的衰减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并且“有效”二字也值得推敲,是近效还是远效?是可测量的效,还是难以有效测量的效?受人群复杂性的影响,这种社科性的实验要比自然科学性的实验呈现出更多是不确定性。

课堂教学的变革无疑具有艰巨性、长期性的特点,校长作为课堂变革的领导者,切忌准备不足、草率从事:对自己学校的发展特殊性缺少真切的把握,教师队伍缺少改革力量的准备,幻想着聘请专家就能够改天换地。我们耳闻目睹的许多案例证明:无“精兵强将”(有教学改革的强烈诉求者)的学校,教学课堂改革看起来热热闹闹,但事实上就是“课堂教学秀”。在这种课堂上,经常见到的是统治讲台的教师走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上台,学生讲,学生表演。这就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吗?非也!这种课堂改革弊大于利。第一,少数学生站上了讲台,绝大多数学生还坐在下面,即使不断变换学生上讲台,但换汤不换药,教学关系实质还是“讲”和“听”的关系。第二,如果用一个缺少教学经验的“学生”做“先生”,传授的低效是可想而知的。这种课堂变革只能是一种课堂闹剧,并且对于走上讲台的学生来讲,严重增加了学习负担。

二、课堂教学改革是教与学关系的变革

课堂教学的改革主要是教与学关系的改革,教与学的关系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第一是教学目标、任务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关系。教师必须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但也一定不能忽略教学对象的群体特殊性,譬如学生的认知、情绪、社会性发展状况等。

第二是教学主体与主导的角色关系。主体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充分显示出三个特征:一是学习态度的主动性,既以探索发现的精神寻觅获取知识的路径。二是学习过程的选择性,即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学习资源的利用上、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学习方向的取舍上,享有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权。三是思维品质的生长性,即学习过程从一开始直至结束,都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知识的“习得、体验、反思、建构、层层递进”的创新过程。主导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里也必须充分显示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对主体生命的尊重。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育期心智的生长过程。就像身体具有独特的生长机能一样,心智系统本身也有自己加工吸收、转化的机能。教师如厨师,只需提供可口诱人、营养全面的美味。至于吃成胖子或是吃的依然清瘦,那是由食客的食欲和消化吸收能力来决定的。二是充分发挥“导”角色的作用。按照波普尔“科学始于问题”的观点,“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对问题的研究——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学术研究”,怎样让学生在学习开始的“习得、体验”阶段中,感知到问题所在,是主导的角色责任之一。怎样让学生在“反思、建构”学习的中后阶段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构筑起个体的知识体系,是主导的角色责任之二。从感知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主导角色最难拿捏的就是“等待”和“点拨”的时机选择。点拨早了,主导就无疑于越俎代庖:等待久了,主导就有该为不为之错。正是在这里,产生了教学艺术。也正是在这里,发生了课堂改革的迷失。我们时常从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案例上,看到形形色色的“课堂秀”:学生讲课、学生讨论,大秀学生主宰课堂的表象,而缺失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导作用。要知道,课堂教学是有目标和任务的,一味地让学生保持学习的“轻松”之感不仅不能使学生完成本该完成的任务,还会影响其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成长进程。所以,一个好的课堂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站讲台,而是让学生会发现和思考问题;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轻松”,而是让学生敢于面对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征服的快乐。

三、“讲什么”与“怎样学”

解决“讲什么”这个问题,首先要把它放在“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教育”这个层面上。知识不等同于文化,教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知识是外部世界在内心世界的观照,某种意义上讲是客观的、自然的。文化是知识内化到灵魂的形而上的东西,包括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内容,文化是“播种之后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讲什么”是区别教书匠和教师的试金石,单纯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是匠,教而化之是师。虽然,也可把知识视为文化范畴,但从品味上讲,下者只是匠,上者方为师。孔子德高,才会“名师出高徒”,育七十二贤弟子。当知识的接受过程与文化的提升、视野的扩展、思维的优化过程融为一体的时候,课堂教学中就表现出“一叶知秋”的特征,展现出教学的整体性。当知识的接受过程呈现的仅是从少到多的积累时候,教学就表现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特征,教学就显得支离破碎。把知识开掘到思维层面,提升到应有的精神高度,既是教师文化功力的表现,也是教师二次开发教材的创造过程。教材主要提供了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讲什么”却是“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二次开发教材是教师把教学嬗变为教育的充满智慧的艺术过程。

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非常制度化的今天,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已经变得离我们愈来愈远。教材的统一性虽然存在着难以拒绝的理由,但它对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起到的限制作用是存在的事实。所以,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却无约束,心中无教材却不天马行空。在这里,知识好比是泡菜,文化好比是泡菜水,而让知识充分浸润上文化味道的课堂教学,才应是我们课堂变革的自觉追求。现在,之所以二次教材开发受到重视,是因为第一次的教材开发主要着眼于知识的边界和布局,而其第二次开发,才着眼于知识中变化的内质和味感。所谓三维课堂目标,其实就是课堂教学的文化指标。

以笔者看,课堂教学最迫在眉睫的问题,一是教师讲什么。教师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学生认知能力范围内的知识不讲,留给学生感知的问题不讲,留给学生反思的问题不讲或点到为止。讲什么呢?不是说引而不发吗?讲为引而发的知识,讲破解问题的知识,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二是学生应该怎样学。怎样学呢?认知范围内的向书本学;想不出问题解决办法的向老师、同学学;先自己学,再合作学;既学学科内的知识,还要学影响生命态度的文化。

教师需要在长期教学活动中细细体会和把握“讲什么”,才能使主导的角色不越位、不缺位。怎样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呢?这也是教师主导的角色责任——撰写循循善诱的学习指导书,建立成熟的课堂流程,布局学生自学的场势,制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景,设计激发高涨学习情绪的教学语言等。我们提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先明白创新型人才的生成机制。建立中小学生的良好治学习惯是生成机制中的核心,而课堂教学就是学生治学习惯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孵化器。

“教学”这个词的组成如实地反映了现在课堂的现状:无论是彻头彻尾地一讲到底的传授式,还是把“学生”当“先生”的许多课堂秀,统统都是教在前、学在后。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使命就是把它颠倒过来,让学在前、教在后,这不是两个环节的简单移换,而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的关键。教在前,教学就不可能不呈现出封闭的、含有某种逻辑“圈套”的特点。从“涉身认知理论”来看,涉身是认知的必要条件。学在教之前,学生就会依据自己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自己特有的思维机制运行,呈现一种特有的认知情境。有了学在前,教师才能把握哪里讲哪里你不讲,哪里留给学生感知问题,哪里引而不发,哪里帮助学生闯隘夺关。有人将目前的课堂教学称之为“碎片化”的教学,教师将知识体系拆成一个一个简单的部分并把它研碎,变成最小的知识单位。这颇像过去母亲咀嚼馒头去喂养婴儿。从消化吸收的角度看是好了,却破坏了整体的感觉以及主体意识的形成。而只有真正做到了学在前、教在后,才会有主体和主导角色的正本清源。在“教在前”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永远是一个神话。所以,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志并不是教师走下了讲台,也不是学生的话语时间占多大的比重,而是在于学生的学是否在教之前,在于学不仅是接受知识,更是发现问题、感知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方法和思想的过程。教育是由教与学双方主体间共享、共同建构的世界。它具有人的自我建构、自我把握发展规律的意义。

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其自主意识还未充分唤醒,自主能力尚在逐步提升,自主精神尚待慢慢孕育,他们对读书还没有养成嗜好,他们自主安排、规划学习的能力还较弱。这种情况下,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颇像导演,主要是对学生“说戏”,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发挥、自己揣摩、自己修正,体现演员的主体作用。学在前,加速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唤醒,自主能力的提升和自主精神的孕育过程。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困难和主要任务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从课堂的流程到课堂的开放形式,从教师主导作用的分寸到学生主动精神的成长,其中的任何探索和尝试都要凸现出一个关键词——“自主”。在一些课堂上,虽然教师把课堂演出的镜头给了学生,但实质是有一条线在操纵着他们,这样的课其实还是木偶剧。一句流传很久的调侃——“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的扎扎实实”,正是学校现状的真实写照。说和做为什么不一?不是校长和教师们不愿意,是“上大学”“上好大学”的强烈社会需求,形成了一把无情的尺子。虽然国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给教师们增添了新的希望和动力,但他们更关心眼前在市场化社会中生存的现实利益。实施素质教育有一个必要条件:需要一个好的学校文化,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个好的学校,实质上是有着好校长和好教师的学校,而这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困难:一是社会和家庭对升学的功利化追求,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难点,它使高考制度的变革步履蹒跚。课堂教学改革缺少办学体制变革的支持。二是学校愈益行政化的现状,使学校愈益背离教育的价值目标。学校的行政化走的太远:价值尺度、语言做派、喜怒好恶愈益趋同,校长和官员、教师和百姓愈来愈难以区分。教育的行政化使教育深陷于名利场中。从一个角度说,当前学校生活的社会化远远不够,学生除了知识的感受外,严重缺少社会生活的阅历和体验。从另一个角度说,学校可以没有围墙,但必须和社会有距离。学校和社会在精神和文化意义上存在差异,才使教育推动人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得以实现。“人类的未来在教育”注脚即在于此。如果学校与社会同质化,致使教育的神圣和纯洁性被亵渎,课堂教学的改革将成为无源之水。三是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更多的领军人物。放眼望去,凡是课堂教学改革风生水起的地方,都有若干个领军人物领着一群人在那里“闹革命”。凡是仅凭着请来几位专家“传播革命”的地方,都是人来时热闹,人走后沉寂,其原因就在于缺乏课堂教学改革的社会基础。当专家的层面与教师群体的层面相去甚远时,对接和沟通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推动哪里的课堂教学改革,就要先在哪里培养呼风唤雨的领袖。套用一个流行的判断: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教师队伍是主体,外来专家学者充其量只是主导。没有学校的自主革命,课堂教学改革是难以成功的。

(摘自《河南教育》20129月总第407期)

地址:郑州市中原区中原路泰州路南200米  联系电话:0371-68226866(校办公室) 0371-68226822(教务处)
招生邮箱:zzlhyzjwc@126.coom 豫ICP备16028551号-1